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踏面维修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钢轨踏面的维护与修复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l Head Maintenan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256-2024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踏面维修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4年实施。该标准对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踏面的维护和修理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钢轨踏面检测频率
标准要求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钢轨踏面的全面检测。对于高负荷运行线路或特定区段(如小半径曲线、坡道等),建议增加检测频次至每月一次。这一规定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钢轨表面缺陷,避免因延迟维修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踏面波磨处理
当钢轨踏面出现波磨现象且深度超过0.3mm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标准推荐使用打磨机进行局部打磨修复,同时需注意控制打磨量不超过0.5mm,以防止损伤钢轨母材。此外,在打磨后要确保新形成的表面光滑无毛刺,并检查其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疲劳裂纹预防与治理
对于已发现疲劳裂纹的情况,标准指出必须在裂纹扩展前完成修补工作。通常采用焊接方法填补裂缝,但在此之前需要将裂纹区域彻底清理干净,并按照规定程序施焊。完成焊接后还需对焊缝质量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查,确保没有残留缺陷。
维修后的验收标准
所有维修作业完成后,必须由专业人员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表面粗糙度:使用粗糙度仪测量,确保值在允许范围内;
2. 几何形状:利用轨道几何测量车检测,确认各项参数达标;
3. 平顺性:通过动态检测列车运行状况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仅为部分重要内容解析,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规范中的其他条款。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