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综合能源多表合一远传抄表监测系统中应用平台的数据交换格式要求,包括数据结构、传输协议和接口规范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综合能源管理的多表合一远传抄表监测系统的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
Title:Integrated Energy Multi-Meter Integration Remote Meter Read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 Part 2: Application Platform Data Exchange Format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3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243.2-2024综合能源多表合一远传抄表监测系统第2部分:应用平台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为实现综合能源多表合一的高效数据管理提供了规范依据。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数据结构定义中明确要求,数据应包含基本信息、计量信息和状态信息三大类。其中基本信息如设备唯一标识符需确保在系统内不重复,便于后续的数据追踪与管理;计量信息需涵盖电、水、气、热等多种能源类型的具体计量值,保证数据全面性;状态信息则包括设备运行状况等,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6.2 数据传输协议规定了采用JSON格式进行数据封装。这一选择的优势在于其轻量级且易于解析的特点,特别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数据传输。具体而言,每个数据包都应包含头部(header)和主体(payload)两部分,头部至少要标明数据来源、目标地址以及时间戳,而主体则是实际的测量数据内容。
7.3 安全机制强调了数据加密的重要性。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必须实施端到端的加密措施。建议使用AES-256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并且每次通信都生成新的密钥以增加破解难度。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认证体系,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关数据资源。
8.1 数据完整性校验指出,在接收方收到数据后需要执行一系列校验程序来确认数据未被篡改或丢失。通常可以通过计算哈希值的方式来进行比较,若本地存储的哈希值与接收到的数据对应的哈希值一致,则表明数据完整无损;反之则需要重新发送数据直至成功为止。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更新校验算法版本,防止因漏洞导致安全隐患。
以上是对DB11/T 2243.2-2024标准中几个核心条款的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