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浓雾综合强度等级的术语和定义、划分原则、监测要求、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高速公路浓雾天气的监测、预警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Intensity Classification of Dense Fog on Expressw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03.2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09/T 055-2024《高速公路浓雾综合强度等级技术规范》是一部专门针对高速公路浓雾天气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浓雾”、“能见度”等关键概念的具体含义,为后续的分级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浓雾”被定义为能见度低于50米的情况,这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浓雾的理解。
2. 浓雾综合强度等级划分:该部分将浓雾分为五个等级(Ⅰ级至Ⅴ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能见度范围及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比如Ⅰ级表示能见度在50米以上但不超过100米,此时需要启动轻微限速措施;而Ⅴ级则指能见度小于50米,要求立即封闭道路并疏散车辆。
3.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要求:规定了高速公路沿线应设置足够的气象观测站点,并且这些站点需具备自动采集数据、远程传输等功能。同时强调了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平台的重要性,确保及时向公众传达最新路况信息。
4. 应急处置预案:提出了针对不同级别浓雾条件下应当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巡逻频次、增派救援力量以及合理安排绕行路线等内容。此外还特别指出,在极端恶劣天气下要优先保障人员安全,必要时可暂停施工活动。
5. 维护保养制度:要求各运营管理单位定期检查维护相关设施设备,保证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对于易受损害部位如标志牌、护栏等更要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高速公路浓雾综合强度等级技术规范》不仅从理论上界定了如何衡量浓雾强度,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操作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应对浓雾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