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土地轮作轮耕养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黑土地的保护性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rop Rotation and Fallowing to Nurture Black Soi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资源,其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黑龙江省发布了DB15/T 3601—2024《黑土地轮作轮耕养地技术规程》。该标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黑土地的轮作、轮耕及养地措施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轮作制度的设计与实施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轮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应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核心目标,合理安排作物种类,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例如,在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要求每三年内至少有一年种植大豆,因为大豆具有固氮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还提倡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相结合,形成互补优势,既可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耕作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关于耕作方式的选择,《规程》强调要依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来确定适宜的耕作深度和频率。对于坡耕地而言,建议采用免耕或少耕技术,以减少水土流失;而对于平原地区,则可以适当加深耕作层,促进深层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提升。同时,还特别提到在秋季进行深松作业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三、养地措施的有效落实
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规程》提出了多项养地措施。其中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以及覆盖地膜等方法。其中,有机肥料的应用被列为重中之重,要求每年每公顷施用量不得低于3吨,并且优先选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此外,还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箭舌豌豆等绿肥作物,在春季翻压入土后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四、监测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规程》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具体包括定期采集土样检测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记录作物生长状况及产量变化情况;分析气候变化对黑土地的影响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保障黑土地健康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黑土地轮作轮耕养地技术规程》不仅为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导,也为广大农户开展科学种田指明了方向。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落实相关工作,共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