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土地质量监测的技术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黑土地质量的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Soil Quality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其质量监测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DB15/T 3595—2024《黑土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为科学规范地开展黑土地质量监测提供了依据。以下将对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土壤样品采集
规程指出,土壤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代表性原则,确保所采样品能够反映监测区域的整体状况。具体要求包括:
1. 采样点布设: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均匀布设不少于5个采样点,采样深度分为表层(0-20cm)和深层(20-60cm)。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同土层的养分分布情况。
2. 样品混合与处理:将各采样点取得的土样混合均匀后按四分法缩分至所需数量,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强调及时处理是为了减少外界因素对样品性质的影响。
二、理化指标测定
规程明确了多项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 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要求不低于30g/kg。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低值可能意味着土壤退化或缺乏有效管理。
2. pH值:使用玻璃电极法测定,建议维持在6.5-7.5之间。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生长及微生物活动。
三、重金属污染评估
鉴于工业活动可能导致黑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规程提出了相应的监测要求:
1. 主要检测项目包括铅、镉、汞、砷等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2. 各种重金属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设定,例如铅不超过80mg/kg,镉不超过0.3mg/kg。超出这些限值时需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四、综合评价体系
规程构建了一套基于多因子综合评分的黑土地质量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 生物活性:通过测定土壤酶活性来反映生物群落状态。
2. 结构稳定性:考察团聚体大小及其强度变化。
3. 水热条件适宜性:结合降雨量、蒸发量等因素评估水分供给与温度适应能力。
4. 化学平衡度:涵盖上述提到的各项化学成分指标。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打分汇总得出最终的质量等级,并据此制定后续的土地改良计划或者保护策略。
综上所述,《黑土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样品采集到结果应用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还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各地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操作流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为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