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渣与大麦秸秆混合青贮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以马铃薯渣和大麦秸秆为原料进行混合青贮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xed Silage of Potato Residue and Barley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590-2024 马铃薯渣与大麦秸秆混合青贮技术规程》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马铃薯渣和大麦秸秆的混合青贮过程,确保饲料质量和牲畜健康。以下为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条文】3.1 原料要求:马铃薯渣应新鲜无霉变,含水量控制在60%-70%之间;大麦秸秆需干燥,长度不超过5cm。
【解读】此条明确了原料的基本条件。马铃薯渣的新鲜度直接影响发酵效果,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厌氧环境恶化,而过低则影响微生物活性。大麦秸秆的长度限制有助于均匀混合,提高青贮效率。
【条文】4.1 混合比例:马铃薯渣与大麦秸秆干物质重量比建议为1:1至2:1。
【解读】合理的混合比例是成功青贮的关键。该比例范围能够平衡两者营养成分,既保证了蛋白质含量又维持了纤维结构稳定性,有利于乳酸菌生长繁殖,从而形成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滋生。
【条文】5.2 装填密度:每立方米压实至600kg以上。
【解读】适当的装填密度可以减少氧气残留量,促进厌氧发酵进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把控装填过程中的压实程度。
【条文】6.1 发酵时间:至少40天。
【解读】充足的发酵时间是保证青贮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期间,各种有益微生物将不断代谢产生有机酸等物质,使pH值下降至理想水平,并完成对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