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河灌区轻中度盐碱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技术要求、改良措施、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黄河灌区内轻中度盐碱耕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n Mild and Moderate Saline-Alkali Cultivated Land in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河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该区域部分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问题。为提升这些耕地的生产能力,DB15/T 3583-2024《黄河灌区轻中度盐碱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技术规程》应运而生。以下从规程中的关键条款入手,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一、土壤改良与耕作层构建
根据规程第4.1条,对于轻中度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强调了深耕深松的重要性,要求耕作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以打破传统犁底层的限制,促进根系发育和水分下渗。同时提出结合有机肥施用进行改良,每公顷推荐施用腐熟有机肥不少于30吨,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浓度。
二、灌溉系统优化设计
规程第5.2条明确指出,灌溉系统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及地下水位状况。建议采用滴灌或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以减少蒸发损失并精准控制灌溉量。此外,还特别提到要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确保雨季期间不会因积水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具体来说,田间沟渠间距宜控制在40至60米之间,并保证最小坡降为0.3%。
三、作物选择与轮作制度
第6章专门讨论了适合黄河灌区轻中度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及其轮作模式。规程提倡优先选用耐盐碱性强的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同时鼓励发展向日葵、甜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作物。对于轮作制度,则建议实行两年水稻—一年油料作物的轮作方式,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通过水旱轮作有效抑制土壤盐分积累。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规程第7章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求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另一方面则注重植被恢复工程,在田间道路两侧种植防护林带,既可防风固沙又有利于保持水土。另外,规程还提倡利用农业废弃物制作堆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黄河灌区轻中度盐碱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指导黄河灌区盐碱地治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从土壤改良、灌溉管理、作物布局到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