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河灌区湖泊滴灌用水补水的技术要求、设计原则、运行管理及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黄河灌区内采用滴灌技术进行湖泊补水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ake Recharge Using Drip Irrigation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2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黄河灌区湖泊滴灌用水补水技术规程(DB15/T 3575-2024)是内蒙古自治区为规范黄河灌区湖泊生态补水工作而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适用于黄河灌区湖泊的生态补水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以及效果评估等环节,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湖泊”是指黄河灌区内的人工或天然湖泊,“滴灌”指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一种灌溉方式。“补水”则是指向湖泊补充水量以维持其正常功能和生态平衡的过程。
补水水源选择
根据标准要求,补水水源应优先选用再生水、雨水及地表水等优质水资源。当上述资源不足时,可考虑使用地下水作为补充。选择补水水源时需综合考虑水质、水量稳定性等因素,并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补水设施布置
补水设施主要包括取水构筑物、输配水管网及喷头或滴灌带等组件。取水点位置应尽量靠近湖泊中心区域,避免因水流方向不当导致局部淤积现象发生。输配水管网设计需遵循均匀分布原则,保证每个补水单元都能获得充足且稳定的供水量。
补水技术要求
1. 流量控制: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应根据湖泊的实际需求调整补水流量。特别是在冬季低温时期,需采取措施防止冻结。
2.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补水前后水质变化情况,确保所使用的水源符合相关卫生安全标准。
3. 自动化管理:鼓励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调节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效果评价指标
为了科学评估补水工作的成效,标准提出了若干关键绩效指标(KPIs),包括但不限于湖泊水位波动范围、透明度改善程度、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等方面。这些指标不仅能够反映补水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还为后续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总之,《黄河灌区湖泊滴灌用水补水技术规程》(DB15/T 3575-2024)从多个维度规范了黄河灌区湖泊生态补水全过程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细节,有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各参与方应当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