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羊绒、绵羊毛及其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图像增强识别法进行检测和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山羊绒、绵羊毛及其混合物的成分含量测定。
Title: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shmere, Wool and Their Blends - Optical Microscope Image Enhancement Recognition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W51
国际标准分类号:59.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563-2024《山羊绒 绵羊毛及其混合物定量分析 光学显微镜图像增强识别法》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用于指导通过光学显微镜图像的增强和识别技术对山羊绒与绵羊毛混纺产品中的纤维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
样品制备
标准规定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要求在实验室条件下保持恒定温度和湿度环境至少24小时。这是因为纤维的吸湿性会影响其形态特征,从而影响分析结果。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制备样品,才能确保观察到的纤维特性是真实且一致的。
显微镜设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需设定为400倍,这是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纤维表面的鳞片结构。不同种类的纤维其鳞片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存在差异,这些细微差别是区分山羊绒和绵羊毛的基础。同时,光源强度也需要适当调整,以避免过亮或过暗导致图像失真。
图像采集与处理
采集到的图像必须完整覆盖整个视野范围,并且没有明显的畸变。对于采集后的图像,需要使用软件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对比度增强等操作。目的是提高图像质量,使得后续的自动识别更加准确可靠。
自动识别算法
标准推荐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模型来实现纤维类型的自动识别。训练数据集应当包含大量已知种类的山羊绒和绵羊毛样本图像,确保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此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更新模型参数,以适应不同批次样品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
结果验证
最终的结果需要经过人工复核确认。当自动识别系统给出的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应该由专业人员重新检查原始图像,必要时可采取手工测量方法进一步核实。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技术问题并及时改进。
以上是对DB15/T 3563-2024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这项标准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还强调了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持续优化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