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施工与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类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Title: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and Space Engineering - Part 2: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999.2-202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标准 第2部分:矿山生态修复》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植被重建”等核心概念。例如,“矿山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因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把握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本质和技术要求。
二、基本原则
标准提出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这表明在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仅在必要时采用人工手段辅助。这一原则体现了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调查与评估
标准要求开展详细的生态调查与评估工作。包括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植被类型及覆盖率调查等内容。通过全面掌握矿山区域的生态状况,可以为后续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特别强调要关注矿山周边敏感目标的保护。
四、修复模式选择
根据矿山类型和生态受损程度的不同,标准推荐了几种典型的修复模式。如采空区塌陷地治理模式、尾矿库复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例如,在采空区塌陷地治理中,应优先考虑采用覆土造田或植被恢复的方法。
五、植被重建技术
植被重建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规定了植被重建的基本流程,包括土壤改良、植物选择、种植方式等环节。特别指出应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品种,并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此外还强调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确保植被能够长期稳定生长。
六、监测与维护
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监测内容涵盖植被覆盖率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情况等多个方面。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修复成果的持续有效性。同时明确了维护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七、验收标准
最后,标准给出了具体的验收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空气质量改善程度等量化指标。只有当所有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视为合格完成修复任务。
以上是对DB64/T 1999.2-2024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