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中植被生态修复的技术要求、设计原则、施工方法、监测与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露天矿地质灾害区域的植被生态修复工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eget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Open-pit Mine Geological Hazard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974-2024《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辽宁省范围内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与植被生态修复的技术性标准。这项标准从2024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改善因露天矿开采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地质灾害”、“植被生态修复”等核心概念。例如,“地质灾害”被定义为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及环境造成威胁的地质现象。而“植被生态修复”则是指利用植物群落重建与维护矿山区域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植被选择原则
在植被种类的选择上,标准强调应优先考虑本地乡土树种,因为它们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此外,还应注意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保所选植物既能有效覆盖裸露地表又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对于特定类型的地质灾害区,如滑坡体表面,则推荐使用具有较强根系固定作用的植物类型。
施工技术要求
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细节,标准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比如,在进行土壤改良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量有机肥或其他改良材料以提高土壤肥力;在种植过程中则需注意株行距的设计,既要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要避免过度稀疏导致资源浪费。另外,在后期管护阶段,定期监测植物长势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
监测与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植被生态修复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与评估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检测pH值、养分含量等指标;记录植物存活率、覆盖率变化情况;以及综合考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全面评价。通过持续跟踪反馈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后续管理策略,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
总之,《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而且结合了辽宁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特点,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实用的操作指南。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