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铃铛刺播种育苗及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种子处理、育苗方法、苗期管理、造林技术和抚育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铃铛刺在甘肃地区的播种育苗及造林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fforestation of Sophora viciifol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2/T 4879-2024铃铛刺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铃铛刺的播种育苗和造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与处理章节中规定:“种子应在果实成熟期及时采摘,去除杂质并晾晒干燥。”这一要求确保了种子的质量,避免因未成熟或受污染的种子影响后续育苗效果。同时强调“采用低温湿藏法保存种子”,这有助于保持种子活力,延长其保存期限。
其次,在播种育苗环节指出:“床播时行距应控制在20至30厘米之间,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两倍。”这样的间距设置有利于幼苗生长空间充足,而适宜的覆土厚度能够保证种子顺利发芽。此外还提到“播种后需覆盖地膜保湿”,这是为了维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萌发。
再者,在田间管理部分明确要求:“当幼苗长至5至10厘米高时进行第一次间苗,株距保持在10至15厘米。”适时的间苗可以减少养分竞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另外还建议定期除草松土,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肥料,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最后,在造林技术方面提出:“造林前要整地做垄,垄宽一般为80至100厘米,垄间距为50至70厘米。”合理的整地方式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并且强调“定植时根系要舒展,覆土压实”,这样可以保证苗木成活率。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严格按照这些技术规范操作,才能有效提升铃铛刺播种育苗及造林的成功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