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中使用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管理要求、生产控制、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采用机制砂配制水泥混凝土的公路工程项目。
Title:Guideline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ly Produced Sand Cement Concret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C6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986-2024《公路工程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质量管理指南》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公路工程中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及质量控制。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管理方面,标准明确指出机制砂应符合GB/T 14684的要求,且需定期检测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和压碎值等指标。例如,颗粒级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当细度模数过低时,会导致拌合物粘聚性差,影响施工操作性;而过高则可能使混凝土干缩大,增加开裂风险。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频率取样检验,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配合比设计。
其次关于配合比设计,标准强调要综合考虑工程实际需求、原材料特性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水胶比、砂率等参数。特别是对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而言,精确控制水胶比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同时,砂率的选择也需谨慎,过高会降低骨料间的摩擦力,导致拌合物易离析;过低则会影响拌合物的流动性,不利于浇筑成型。
再者,在拌合与运输环节,标准要求严格控制拌合时间以确保均匀性,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分层现象。此外还特别提到夏季高温条件下应适当缩短运输距离或采用遮阳降温措施,避免因温度升高引起坍落度损失过大,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最后在施工阶段,标准对模板安装、振捣密实度检查以及养护条件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特别指出,振捣作业时应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确保每一处都能充分压实,不留气泡;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过度振捣造成骨料上浮形成“石子窝”。另外,养护期间要保持适宜湿度和温度环境,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良好的养护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强度并减少裂缝产生几率。
总之,《公路工程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质量管理指南》为保障公路建设中使用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提供了全面指导,各相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每个细节,确保最终产品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