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秸秆黄贮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黄贮制作工艺、管理与质量控制及贮存与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小麦秸秆为原料进行黄贮饲料的生产与使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Yellow Silage of Wheat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是提高秸秆饲料品质、延长保存时间的重要手段。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首要任务是原料选择与处理。规程指出,应选用新鲜且无霉变的小麦秸秆作为原料。对于含水量过高的秸秆,需自然晾晒或机械干燥至60%-70%之间。同时强调,要剔除杂质和异物,确保原料纯净度。
在切碎环节,规定秸秆长度应控制在2-5厘米范围内。这样的尺寸既能保证压实效果,又利于乳酸菌充分发酵。此外,切碎后的秸秆需均匀摊开,避免堆积造成局部湿度差异过大。
关于添加剂使用,规程提倡添加适量的尿素和益生菌。尿素浓度一般为干物质重量的1%-2%,能够提升蛋白质含量;益生菌则有助于加速发酵进程,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具体用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严格遵循产品说明。
发酵期间的管理至关重要。初始温度应保持在20-3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效果。密封是成功的关键,必须采用专用设备进行严密封存,防止空气进入导致氧化反应发生。定期检查密封状况,一旦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
最后,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环境条件。温度宜维持在5-15摄氏度范围内,过高会加速营养成分流失,过低则可能引起结冰现象。贮藏期不宜超过一年,超过期限需重新评估饲料质量。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最终贮藏的主要流程,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操作,可以有效保障小麦秸秆黄贮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