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绿地节水技术的基本要求、规划与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城市绿地的节水技术应用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ter Saving in Urban Green Sp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10T 329-2024《城市绿地节水技术规范》是一部针对河北省城市绿地节水工作制定的技术性文件。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提升城市绿地的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规范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规范中明确指出,城市绿地应优先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例如,微灌、滴灌和渗灌等技术被推荐用于绿地灌溉。这些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具体要求包括:灌溉系统的设计应根据绿地类型、植物种类及土壤条件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同时,需配备必要的流量计和压力调节装置以确保灌溉均匀性和节水效果。
水源综合利用
在水源选择上,规范强调充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作为绿化用水的主要来源。对于有条件的城市,应建立完善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并将其纳入绿地灌溉规划之中。此外,还提倡建设雨水收集与储存设施,比如地下蓄水池或透水铺装,用于收集和存储降雨,为干旱时期提供补充水源。
灌溉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节水措施的有效实施,规范提出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包括定期检查维护灌溉设备,防止漏水现象发生;建立完整的用水记录台账,便于跟踪分析用水情况;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避免过度浇水导致资源浪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连续高温干旱),应当适当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既要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要尽量节约用水。
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的选择也是影响绿地节水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规范建议优先选用耐旱性强、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这类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还能有效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同时,还鼓励采取混交种植模式,即不同种类植物相互搭配,形成多层次结构,既能丰富景观效果又能增强整体生态效益。
监测评估体系
最后,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是保障城市绿地节水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规范要求各地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绿地用水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设立示范项目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节水技术规范》从多个层面为城市绿地节水提供了详尽指导。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