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杵菇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栽培场地选择、培养基制备、接种管理、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沙杵菇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eurotus eryng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483—2024《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沙杵菇栽培的技术规范。该规程对沙杵菇的栽培环境、菌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旨在规范生产过程、提高产量和品质。
规程中明确要求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地方。土壤pH值应在6.5-7.5之间,这为沙杵菇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要求栽培前要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可采用石灰粉撒施或蒸汽消毒等方法,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
在菌种选择方面,规程强调要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并要求菌种生产单位具备相应资质。此外,还规定了菌种质量检测指标,如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等,确保菌种质量符合要求。
对于栽培管理,规程指出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规程还特别提到要定期通风换气,维持棚内空气新鲜,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病害发生。
病虫害防治部分,规程提倡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建议通过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等方式预防病虫害。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喷洒,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规程还对采收环节做出了具体指导,明确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采收标准,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影响产品品质。此外,规程还提出了产品包装、贮藏的要求,强调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执行。
总之,DB15/T 3483—2024《沙杵菇栽培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沙杵菇栽培进行了全面规范,为从业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遵循该规程有助于实现沙杵菇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