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设施沙杵菇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质量要求和保存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设施沙杵菇菌种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Spawn in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设施沙杵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DB15/T 3482—2024)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沙杵菇菌种制作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沙杵菇菌种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规范,为提高沙杵菇的栽培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中关键条款包括:
1. 原料选择与处理:标准规定了制作菌种所需的原材料必须新鲜、无霉变,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例如,对于培养基的选择,应选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或腐殖土作为主要成分,同时加入适量的木屑、稻草等辅助材料。此外,还强调了在混合原料时要确保均匀性,以利于后续发酵过程中的营养吸收。
2. 接种操作规范:接种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标准指出,在接种前需将所有工具及工作台面彻底清洁消毒;接种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并做好个人卫生;接种室内的空气洁净度也需达到一定标准。具体到接种方法上,则推荐采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培养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3. 培养条件控制:为了保证菌丝体能够健康生长发育,标准设定了较为严格的环境参数。比如温度一般控制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范围内;光照强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菌丝代谢活动。另外,还需定期检查培养箱内二氧化碳浓度,当其超过一定阈值时应及时通风换气。
4. 质量检测与评估:成品菌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设施沙杵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明确要求对每批生产出来的菌种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察菌丝是否浓密洁白;二是测试其发芽率是否符合要求;三是评估抗逆性强弱等特性指标。只有通过这些检测项目后,才能判定该批次菌种合格与否。
5. 储存与运输管理:最后,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需要妥善保存好制备好的菌种。根据标准建议,最佳储存温度应在4℃左右,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检查一次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至于长途运输,则需要注意包装密封性以及途中温控措施是否到位等问题。
综上所述,《设施沙杵菇菌种制作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注重细节管理和风险防控,这对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