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应急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大豆种植区域的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Control of Soybean Pod Bor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7T 104-2024《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发布的关于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大豆食心虫的绿色防控原则、监测预警、防控策略以及主要技术措施等内容,适用于呼伦贝尔市范围内大豆种植区的大豆食心虫防控工作。
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原则
标准中明确指出,防控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要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强调了安全、经济、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证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监测预警
为了及时掌握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设置标准地调查田间虫情,定期检查成虫羽化情况及幼虫孵化高峰期等关键时期。当发现田间有明显危害迹象时,应及时发布警报信息,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无人机遥感监测等方式来提高监测效率。
防控策略
防控策略分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部分:
1.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性强品种、合理安排播期、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例如,在选择品种时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性或耐害性的品种;播种时间上则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避免在食心虫高发期种植大豆。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控制害虫数量。标准建议每年至少释放一次赤眼蜂卵卡,每公顷释放量不少于30万头。
3. 物理机械防治:采用灯光诱杀成虫的方法。每公顷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2盏,悬挂高度为1.5米左右,并保持灯罩清洁以确保最佳效果。
4. 化学防治:仅作为应急处理手段,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甲维盐水分散粒剂等高效低毒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
主要技术措施
- 在春耕前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减少越冬场所;
- 秋收后立即翻耕土地,将表层土壤中的蛹暴露出来,增加其死亡率;
- 花期前后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防止病害发生;
- 注意轮作倒茬制度,避免连作导致虫口密度上升;
- 加强田间巡查力度,一旦发现集中危害现象立即组织统一行动。
总之,《大豆食心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有助于实现大豆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