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还田稻田排水中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种植区的秸秆还田与排水管理,尤其适用于需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eduction of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Paddy Fields with Crop Straw Return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1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JAASS 159-2025《秸秆还田稻田排水 有机碳和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规程》中,新标准相较于旧版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细化,特别是在“氮磷协同减排”这一核心环节上,体现了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深入理解和科学指导。本文将聚焦于新老版本标准在“氮磷协同减排技术路径”上的差异,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详细解读新标准中关于氮磷协同减排的技术要点与实施方法。
旧版标准(假设为TJAASS 159-2020)在制定时主要强调了秸秆还田的基本操作流程及基本的水肥管理措施,但在氮磷排放控制方面较为笼统,缺乏系统性指导。而2025版标准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氮磷协同减排的技术路径,特别强调通过精准施肥、水分调控和作物轮作等手段,实现氮磷的同步减少,从而降低稻田排水对水体的污染风险。
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氮磷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调整氮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导致氮素流失。同时,建议采用分层施用或缓释肥料技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氮磷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的可能性。
此外,新标准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的排水管理方案,包括设置生态沟渠、建设人工湿地以及采用间歇式灌溉等方式,以有效拦截和降解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物质。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稻田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实际应用中,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当地土壤类型、降雨特征和作物生长周期,灵活运用新标准中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范。例如,在多雨地区,应优先采用排水沟渠与湿地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干旱地区,则可适当增加灌溉频率,以维持土壤水分平衡并减少氮素挥发。
总之,TJAASS 159-2025在氮磷协同减排方面的改进,体现了从经验驱动向科学决策的转变。通过精准施策和系统治理,该标准为我国稻田生态系统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