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小麦生产的服务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及评价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提供小麦生产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
Title: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Specification -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776-2024《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 小麦》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专业机构或个人提供的贯穿小麦种植全过程的服务活动。这包括产前的种子供应、技术培训,产中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后的收获、储藏等环节。标准强调了服务的专业性和全程性,要求服务机构具备相应资质,并且服务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
关于服务内容与要求,标准特别提到产前服务应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提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并开展播种前的技术指导。例如第三章明确规定,供种单位必须持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同时,服务组织需要根据农户需求制定详细的种植计划,包括播种时间、行距、株距等参数。
在产中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控的具体措施。第四章要求施肥要按照测土配方进行,氮磷钾比例为1.5:1:0.5,每亩施用纯氮量控制在10-12公斤之间。灌溉则提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对于病虫害防治,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药剂,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到了收获阶段,标准对联合收割机的选择、作业速度、损失率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第五章指出,联合收割机割台宽度应与作业地块相匹配,前进速度控制在每秒1.5-2米之间,总损失率不得超过2%,破碎率不超过1%。此外,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2.5%以下,防止霉变。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档案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第六章要求各服务环节均需建立完整的工作记录,包括服务对象信息、投入品使用情况、作业数据等,并保存至少三年以上。同时,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程可追溯,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最后,在服务评价与改进机制上,标准提出要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收集各方意见用于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第七章建议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全面检查,确保各项服务指标达标。
总之,DB34/T 4776-2024通过细化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为小麦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规范化指引,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