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矿山生态修复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各类矿山的生态修复设计与施工活动。
Title:Code for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Part 1: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756.1-2024《矿山生态修复规程 第1部分:设计与施工》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4年正式实施。该标准为矿山生态修复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规范性指导,确保修复工程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生态效益显著。
重点条文解读如下: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的生态修复设计与施工。明确适用范围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和错误操作,确保标准在特定区域内得到有效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 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措施恢复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的过程。
- 自然恢复:不采取人为干预,依靠自然演替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些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基础,便于理解和应用。
3. 基本原则
- 科学性:修复方案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 经济性: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 可持续性:修复后生态系统应具备长期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坚持这些原则能够保障修复工作的质量与长远影响。
4. 设计阶段要求
- 调查评估:对矿山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土壤、植被、水文等要素。
- 方案编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包括目标设定、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
- 审核批准:设计方案需经过专家评审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设计阶段是整个修复工程的基础,严谨的设计可以减少后期问题的发生。
5. 施工阶段要求
- 工程实施: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工作,注重施工质量和进度管理。
- 监督检查: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安全保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能有效提升工程的整体水平。
6. 验收与维护
- 验收标准:明确验收条件和程序,确保修复成果符合预期。
- 后期维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定期巡查修复区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验收与维护环节对于巩固修复成效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涵盖了标准的主要框架及核心要点,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