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再生稻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要求,包括气象条件分析、关键生育期气象服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产量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从事再生稻种植与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of Ratooned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 再生稻》(DB 5103T 44-2024)是四川省自贡市发布的关于再生稻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再生稻的气象服务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提高再生稻生产的气象保障能力。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气象观测与数据收集
标准要求在再生稻种植区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站网,确保能够实时监测气温、降水、日照等关键气象要素。特别是对于再生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萌芽期、分蘖期和抽穗结实期,需要加密观测频率,以便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变化。例如,在萌芽期如果遇到低温天气,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因此需要密切监控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并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措施。
气象灾害预警
针对再生稻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寒潮等,标准提出了具体的预警机制和技术措施。比如,在干旱预警方面,当连续无有效降水超过7天且预计未来一周仍无明显降雨时,应启动干旱预警,建议农户提前灌溉或调整灌溉方式以节约水资源。同时,还强调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农户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性。
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结合历史资料和当年实际气象状况,对再生稻各生长阶段所需的最适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例如,再生稻的分蘖期适宜的日平均气温应在20℃以上,低于此温度则可能导致分蘖减少。因此,在此期间若发现气温偏低,可考虑覆盖地膜或采用温室栽培来提高地温。
灌溉管理
灌溉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标准提出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蒸发量大,应及时补充水分以防植株因缺水而早衰。此外,还提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既可满足作物需求又能有效节约水资源。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标准建议加强田间调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此时应特别注意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以及适时排水降湿。
总之,《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规范 再生稻》为再生稻生产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气象服务框架,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