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艾滋病病例报告及管理的技术要求和流程,包括病例发现、报告、随访管理和信息保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Title: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Guidelines - Part 7: Case Reporting and Manag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688.7-2024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南 第7部分:病例报告及管理》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艾滋病病例的报告和管理工作提供了规范化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病例报告的基本要求
标准规定了艾滋病病例报告应遵循及时、准确、完整的原则。医疗机构在发现艾滋病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流行病学史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初次报告的病例,必须填写完整的个案调查表,并确保所有信息真实可靠。
二、病例分类与报告时限
根据患者的病情状态,将艾滋病病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不同阶段的病例有不同的报告时限要求。例如,急性期病例需在确诊后立即报告;无症状期病例则应在确诊后5日内完成首次报告;而进入艾滋病期的病例,需要在病情变化后的24小时内更新报告。这种分类报告机制有助于动态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信息保密与隐私保护
标准强调,在整个病例报告及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信息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患者个人隐私。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负责病例信息的录入、审核和上报工作。同时,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加密技术存储和传输病例数据,防止信息外泄。
四、跨区域病例协查与转介
当发现跨地区流动的艾滋病病例时,本标准提出了明确的协查与转介流程。首先,原居住地的疾控机构需及时向流入地通报相关信息;其次,流入地的疾控机构接收到通报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联系患者核实情况,并将其纳入本地管理;最后,两地疾控机构需保持密切沟通,定期交换管理进展,确保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和关怀服务。
五、督导评估机制
为了保证病例报告及管理工作质量,标准还建立了定期督导评估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重点考核报告及时率、准确性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罚。此外,鼓励各地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做法,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这些条文从多个维度规范了艾滋病病例报告及管理流程,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全省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