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樟子松造林的术语和定义、苗木培育、造林地选择与准备、植苗造林技术要求及幼林抚育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樟子松的人工造林及抚育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376-2024 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樟子松造林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樟子松的人工造林活动。这明确了规程的地域和应用范围,确保技术措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
2. 术语和定义:规程中对“樟子松”、“人工造林”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樟子松”被定义为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这是科学分类的基础,有助于统一认识。
3. 造林地选择:规程要求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2800米至3800米之间,土壤厚度不低于30厘米,pH值在6.0至8.5之间的地块。这样的选择标准旨在确保樟子松能够良好生长。
4. 整地方式:推荐采用水平阶整地或鱼鳞坑整地的方法。水平阶整地适合坡度较缓的地形,而鱼鳞坑则适用于坡度较大的区域。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保持水土,促进苗木成活。
5. 苗木选择与处理:规程指出,苗木高度应在25厘米以上,地径不少于0.3厘米。在栽植前,苗木需经过修剪根系和浸水处理,以提高成活率。
6. 栽植密度:推荐的栽植密度为每公顷2250株至3000株。合理的密度既能保证林分的稳定性,又有利于树木的健康生长。
7. 抚育管理:包括定期除草、松土、施肥等措施。特别是首次施肥应在栽植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节进行,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每株约50克。
8. 病虫害防治:规程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建议每年春季和秋季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9. 成林验收:造林完成后,需经过三年的成活率调查,要求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能通过验收。
这些条文构成了樟子松造林的基本技术框架,对于保障造林质量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