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数据内容、数据结构、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设计及管理维护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afe Utilization Account Datab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DB54/T 0364-2024)是西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指导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这项标准对于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库基本要求
1. 数据完整性
标准中明确规定,台账数据库应包含所有与耕地安全利用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灌溉水源状况等。这意味着在建立数据库时,必须确保收集的数据全面且准确,不能遗漏任何可能影响耕地安全的因素。
2. 数据准确性
提到采集的数据应当通过科学方法验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例如,在测量土壤重金属含量时,需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手段,并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完成。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后续决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3. 信息分类体系
根据标准的规定,耕地安全利用相关信息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土地基本信息、污染源信息、治理措施记录等。每类信息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范围,有助于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结构,便于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4. 编码规则
对于各类信息设置了唯一的编码标识符,以便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比如,土壤类型的编码采用国际通用的FAO分类代码,而治理项目则使用特定的项目编号格式。这种标准化处理方式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几率。
数据更新机制
5. 定期更新制度
强调了台账数据库需要定期接受检查和更新,特别是当发现新的污染源或者实施新的修复工程之后,应及时补充或修改相应记录。同时要求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保存历史版本以备查阅。
6. 动态监测支持
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比如安装传感器网络来监控土壤湿度、温度以及养分水平的变化情况。这些动态监测结果将成为评估耕地健康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安全防护措施
7. 隐私保护规定
在涉及个人敏感信息(如农户姓名、联系方式)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泄露事件发生。
8. 灾难恢复计划
针对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备份方案的设计、异地容灾中心的选择等内容,确保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快速恢复业务运行。
以上就是关于《耕地安全利用台账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DB54/T 0364-2024)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可以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