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果林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操作要求、施药前准备、施药过程、安全防护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无人机在红松果林中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施药作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on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in Red Pine Orcha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0T 128-2024《红松果林无人机施药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红松果林病虫害防治的行业标准。该标准从操作流程、设备选择到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为高效、环保地开展无人机施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红松果林内使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标准中明确界定了“红松果林”、“无人机”等核心概念,确保各方在执行过程中有统一理解。例如,“红松果林”特指以红松为主要树种且具有果实经济价值的森林类型,而“无人机”则涵盖多旋翼飞行器及固定翼飞机等多种机型。
二、作业前准备
在正式开展作业之前,必须完成详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施药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分布以及气象条件等信息收集。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航线,避免重复覆盖或遗漏区域。此外,还需检查无人机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如电池电量、喷洒系统流畅性等,并确保所有参与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三、施药参数设置
标准对无人机施药时的各项关键参数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飞行高度一般控制在5至10米之间,具体数值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喷嘴型号与流量应匹配所使用的药剂种类及浓度要求;风速限制在不超过5米/秒范围内,以保证雾滴均匀分布并减少漂移损失。
四、环境保护措施
鉴于农药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标准特别强调了环保方面的考量。要求施药单位事先评估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例如,在靠近水源地附近作业时需增设缓冲带,防止药物直接进入水体;对于易挥发性较强的化学物质,则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实施作业,此时空气湿度较高有助于降低蒸发速率。
五、安全防护要求
安全始终是第一位考虑因素。为此,标准提出了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一方面,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化服、面罩、手套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禁止无关人员接近作业区、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泄漏隐患等。另外还规定了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比如一旦发生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六、作业后处理
完成施药任务后,并不代表工作结束。按照标准要求,还需要做好后续清理工作。这包括但不限于清洗无人机及其附属部件、妥善处置剩余药液以及记录本次作业的相关数据资料等。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红松果林无人机施药技术规程》是一部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文件。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其他类似场景下的无人机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林业现代化进程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