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的设计原则、选址要求、布局规划、电气系统设计、消防与安全措施以及运营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的设计与建设。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entralized Public Charging Stat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K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29.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434—2024《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是深圳市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而制定的地方性技术标准。该标准从选址、布局到设备选型等方面对集中式公共充电站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选址与周边环境
标准指出充电站应优先选择交通便利且靠近城市主干道的位置,同时要避免设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或洪水淹没范围内。特别强调了噪声污染控制,要求充电站距离居民区至少15米以上,并采取隔音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一规定旨在平衡便捷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充电设施既方便使用又不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布局规划
根据标准,充电站内需合理划分功能区,包括充电区、停车区、管理区等。其中每个充电桩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2.5米,以保证车辆进出的安全性和操作空间。此外还规定了充电车位的数量配置标准,对于小型充电站至少应配备不少于6个充电车位;而对于大型充电站,则要求每增加100辆停车位就相应增设至少10个充电车位。这样的布局规划能够有效提高充电效率,满足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始终是充电设施建设中最核心的考量因素之一。本标准明确要求所有电气设备均须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认证,并安装过载保护装置及漏电断路器。另外,还特别提到地下停车场内的充电设施必须加装防水罩壳,防止雨水渗入引发短路事故。此外,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标准还建议在充电站内配备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紧急呼叫按钮,以便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能效管理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能效管理也成为本标准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标准提倡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整个充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包括但不限于电流电压监测、温度检测等功能。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实现精准计费并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使用太阳能光伏板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辅助供电来源,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总之,《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不仅涵盖了基础性的建设要求,更注重细节上的完善与创新应用。它为我们构建更加高效、环保、安全的充电网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