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秸秆炭化还田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水稻秸秆炭化后还田的生产与应用。
Title:Rice Straw Carbonization and Returning to Field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948-2024水稻秸秆炭化还田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发布的关于水稻秸秆炭化还田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水稻秸秆炭化还田”的概念,即通过特定工艺将水稻秸秆转化为生物炭,并将其施入土壤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炭化过程和技术手段的重要性,确保了操作的一致性和科学性。
二、原料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用于炭化的水稻秸秆应为新鲜、无病虫害且含水量适中的材料。在处理环节,要求对秸秆进行初步粉碎以提高炭化效率,同时去除杂质如泥土和石块,保证原料纯净度。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最终生物炭的质量。
三、炭化工艺参数
对于炭化温度,标准建议控制在450℃至600℃之间,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这样的参数设置既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又能保留足够的有机质成分。此外,还需注意通风条件,以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的炭化不均现象。
四、炭化产物质量检测
规定了生物炭产品的基本性能指标,包括pH值、碳含量、灰分比例等。例如,pH值应在7.5至8.5范围内,碳含量不低于70%,灰分比例不超过15%。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生物炭是否符合农业应用的要求,从而保障其使用效果。
五、施用方法与用量指导
推荐将生物炭与化肥混合施用,每亩地建议用量为2吨至3吨。具体施用时需结合土壤类型及作物生长阶段调整用量,并采取深翻方式使生物炭均匀分布于耕层中。这种做法有利于长期改良土壤结构并促进作物增产。
六、环境影响评价
考虑到炭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气排放问题,标准提出应配备相应的尾气净化装置,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在大规模推广前应对项目所在地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以上是对《DB21/T 3948-2024水稻秸秆炭化还田技术规程》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