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黄精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大黄精组培苗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Polygonatum cyrtonema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801-2023大黄精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黄精组培苗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环境条件”章节中明确规定了组培室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具体而言,培养室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则需维持在60%到80%范围内。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植物细胞能够正常分裂和生长,同时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不良影响。
其次,“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部分强调了材料来源的重要性。标准指出,用于组织培养的大黄精外植体应当来自健康无病害的植株,并且最好是在春季新梢萌发时采集。对于外植体的消毒处理,要求使用70%酒精浸泡30秒后,再用0.1%升汞溶液浸泡10分钟,并最后用无菌水冲洗三次以上。这样的步骤可以有效去除表面微生物污染,提高成活率。
第三,“培养基配制”部分给出了详细的配方指导。例如,MS基本培养基加上一定比例的蔗糖、琼脂以及特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和NAA等成分。不同阶段可能需要调整激素的比例以适应幼苗发育的需求。此外,还特别提到pH值应该调节至5.8左右,并且所有试剂都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继代扩繁”环节中提到定期检查瓶内状况并及时转接新苗。一般情况下每隔20-30天就需要更换一次培养基,直至获得足够数量的健壮试管苗为止。同时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每次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清洗双手及工具。
最后,“炼苗移栽”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标准建议先将试管苗置于自然光照条件下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然后逐步增加光照强度直至完全暴露于阳光下。移植前还需提前准备好肥沃疏松的土壤,并适当施加底肥促进根系发展。移栽后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必要时采取遮阴或保温措施保护幼苗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DB45T 2801-2023大黄精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质资源收集到最终产品出厂的全过程管理,而且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企业或研究机构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确保每一步骤都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