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花生种子处理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花生种植过程中种子处理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发芽率和抗病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eanut Seed Treat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2071—2024 花生种子处理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花生种子处理的技术流程,提高种子质量,保障种植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种子精选
标准规定花生种子应选择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质种子。具体要求为: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85%。这一条文强调了种子质量的重要性,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健康生长,为后续栽培奠定基础。
二、种子消毒
在种子消毒方面,标准推荐使用药剂拌种的方法。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福美双等。具体操作时,按照药剂说明书的比例将种子与药剂充分混合,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被药剂覆盖。此步骤可以有效预防种子携带的病原菌传播,减少田间病害的发生几率。
三、种子催芽
对于需要提前播种的情况,标准建议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精选后的种子浸泡于温水中6-8小时,然后置于适宜温度(一般为25℃左右)下保湿催芽。当种子露白率达到70%以上时即可播种。这一环节有助于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幼苗整齐度。
四、播种前准备
在播种前,标准要求对土壤进行深耕细作,并施足底肥。通常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作为基肥。同时,还应注意调节土壤湿度至适宜范围,避免因水分不足影响种子萌发。
五、播种密度与深度
关于播种密度,标准指出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株行距。例如高产型品种可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行距控制在40厘米左右;普通型品种则采取均匀行距布置,行距保持在50厘米左右。至于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过浅易导致干旱缺水,过深则会延缓出土速度。
六、后期管理措施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属于直接处理范畴,但标准也提到了一些必要的后续管理工作。比如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及时清除杂草;遇到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防涝;适时追施叶面肥促进植株健壮成长等等。
综上所述,《DB32/T 2071—2024 花生种子处理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性地指导了花生种子处理全过程,无论是从源头保证种子品质还是优化整个种植周期中的关键节点都给出了明确指引。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不仅能够提升产量还能改善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