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中智慧渔场的建设要求、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智慧渔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评价。
Title: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Smart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Bases - Part 3: Smart Fishery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评价规范 第3部分:智慧渔场》(DB3205/T 1087.3-2024)是由江苏省苏州市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智慧渔场的建设和评价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基础设施要求
根据标准第4章“基础设施要求”,智慧渔场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其中,第4.1条指出,渔场应当配备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循环水系统、水质监测设备等。这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第4.2条强调了电力供应的重要性,要求确保供电稳定,并配备应急电源以应对突发情况。此外,还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雷装置和消防设施,保障人员及财产安全。
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是智慧渔场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在第5章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第5.1条规定,智慧渔场需建立全面的信息采集系统,涵盖温度、溶解氧、pH值等多个参数。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为决策提供依据。第5.2条提到,应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操作,比如自动投喂机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或条件自动投放饵料。同时,还需开发相应的软件平台,便于管理者随时随地查看渔场状况并作出调整。
生产管理规范
生产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第6章明确了养殖品种的选择原则,建议优先选择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品种。第6.1条指出,在引进新品种之前必须经过试验验证,确保其能够在本地环境中良好生长。第6.2条则规定了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要保证鱼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要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另外,关于饲料使用也有明确指示,提倡科学配比,避免浪费,同时也应注意环保问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智慧渔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标准特别设置了第7章专门讨论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第7.1条要求所有废水处理设施均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第7.2条鼓励采用生态友好的养殖模式,例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比如将废弃的鱼骨加工成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在第8章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智慧渔场的整体表现。该体系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技术水平三大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具体指标。例如,经济效益维度包含单位面积产量、成本利润率等指标;社会效益维度涉及就业机会创造、社区关系和谐程度等方面;技术水平维度则侧重于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等。通过这套体系可以客观地衡量一个智慧渔场的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评价规范 第3部分:智慧渔场》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智慧渔场的设计、建设及运营提供了详尽而具体的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渔业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