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斑原鮡的养殖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黑斑原鮡的人工养殖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of Glyptosternum maculat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黑斑原鮡是一种珍贵的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DB54T 0326-2024《黑斑原鮡养殖技术规范》为该物种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了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亲鱼选择
标准规定亲鱼应来源于保护区或合法捕捞点,要求雌鱼体长不低于40厘米,雄鱼不低于35厘米。体重方面,雌鱼需达到1公斤以上,雄鱼0.75公斤以上。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亲鱼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同时保护野生资源。
二、苗种培育
在苗种培育阶段,水质pH值应控制在6.5至8.5之间,溶解氧不得低于6毫克/升。水温变化幅度每日不超过2℃,避免剧烈波动对鱼苗造成应激反应。投喂时采用全价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5%,并定期补充新鲜饵料如轮虫、枝角类等。
三、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密度不宜超过每立方米30尾,网箱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饲料投喂遵循\"定时、定量、定质\"原则,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4%。每月进行一次水质检测,保持氨氮浓度低于0.5毫克/升,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毫克/升。
四、疾病防控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使用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对养殖设施进行清洗。一旦发现病害,立即隔离患病个体,并按标准推荐的药物方案进行治疗。特别强调不得使用违禁药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五、环境保护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须集中处理,禁止直接排入自然水域。鼓励采用生态友好的养殖模式,如轮养轮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这些条文从亲鱼选择到成鱼养殖再到疾病防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规范了黑斑原鮡的人工养殖过程,对于促进该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