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介入诊疗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辐射防护原则、防护措施、培训要求及监测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医疗机构中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Title: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adiation Prot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Medical Staff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781—2024 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规范》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介入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保障介入诊疗中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深入解读其核心内容。
在标准的第5部分“个人防护装备”中明确规定了介入手术室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这包括铅围裙、甲状腺防护罩、防护眼镜以及手套等。其中特别强调了铅围裙的使用,要求其防护能力不低于0.5毫米铅当量,并且在每次使用前要检查其完整性和有效性。这一规定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线对人体敏感部位的影响,确保医务人员长期从事此类工作时不会受到过量辐射伤害。
另外,在第6部分“操作规范”里提到,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应当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规划好手术方案,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设备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例如,应尽量缩短患者与X射线源之间的距离,调整C臂机的角度以便于获得清晰影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此外还建议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通过软件处理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从而减少所需的辐射强度。
标准还特别关注到了培训教育环节,在第8部分指出医疗机构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使所有参与介入诊疗工作的人员都能掌握最新的防护技术和应急措施。特别是对于新入职员工来说,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操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可以有效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
最后,在第9部分“环境监测与管理”中提出了定期检测介入手术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的要求。一旦发现超标情况需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比如加强通风换气或更换过滤系统等。此外还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每次使用的辐射剂量数据、设备维护保养情况以及任何异常事件的发生及处理过程。
综上所述,《DB52/T 1781—2024 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规范》从多个维度全面覆盖了介入诊疗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辐射防护问题,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不仅能够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过度辐射的危害,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