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覆秸免耕生产的技术要求,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施肥、病虫草害管理及收获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玉米-大豆轮作区域的大豆覆秸免耕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ybean No-till Production under Straw Coverage in Corn-Soybean Rotation M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覆秸免耕生产技术规程》(DB22/T 3634-2024)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大豆覆秸免耕栽培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玉米与大豆轮作体系下的大豆覆秸免耕生产技术进行了规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覆秸材料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覆秸材料应选用当年收获的玉米秸秆或稻草等作物残茬,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在使用前需进行切碎处理,长度控制在5-10厘米之间,确保覆盖均匀且不压苗。这一规定旨在保证覆秸材料的质量,避免因腐烂导致土壤缺氧或传播病害,同时保证幼苗顺利出土。
2. 播种时间与方式
根据标准,播种时间应在5月上旬至中旬,具体日期需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单粒精播,行距设定为60厘米,株距保持在10-12厘米。此条文强调了播种时机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利用春季积温,促进大豆快速出苗并减少杂草竞争。
3. 化学除草
标准推荐在大豆出苗后7-10天内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草甘膦等高效低毒除草剂。施药时应注意避开雨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稀释比例操作,防止药害发生。此外,在覆秸条件下还需特别注意喷雾方向,避免药液漂移影响邻近作物。此条款有助于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减轻人工除草压力。
4. 施肥管理
肥料施用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用量不低于3吨,配合适量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则在开花结荚期进行,视植株长势适量补充速效氮肥。标准还提到可通过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来提高产量和品质。合理的施肥方案不仅能满足大豆生长需求,还能维持土壤肥力平衡。
5. 病虫害防治
针对常见的大豆根腐病、霜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标准建议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选种时优先选用抗病品种;利用黄板诱杀害虫;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当病虫害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才可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控。此措施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
6. 收获与储藏
当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豆荚变黄但未完全干枯时即可开始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3%,然后入库储存。储藏期间要定期检查粮情,防止发热霉变。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总之,《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覆秸免耕生产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大豆覆秸免耕栽培做出了科学指导,为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各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