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球盖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栽培方式、培养料配方与堆制发酵、播种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贮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大球盖菇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eurotus eryng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236-2024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地方标准,为规范大球盖菇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中明确规定了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环境要求。这有助于从业者准确理解该菌种的基本属性,如适宜的温度范围(通常在15℃至25℃之间),以及对湿度的需求(保持基质含水量在60%-70%)。这些基础信息对于后续的具体操作至关重要。
其次,在“场地选择与准备”章节强调了土壤条件的重要性。建议选择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且pH值适中的地块作为栽培基地,并且需要提前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包括翻耕深度不低于30厘米,同时施加适量的腐熟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还提到要避免连作障碍,即同一块地连续多年种植相同作物会导致病虫害累积,影响产量和品质。
再者,“培养料配制”是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环节之一。标准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主辅材料的比例,比如稻草、玉米芯等植物残体占总重量的80%,其余部分则由麸皮或米糠补充氮源。同时要注意原料的新鲜度和清洁程度,防止杂菌污染。另外,关于灭菌处理也有具体要求,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21℃条件下持续2小时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最后,在“采收管理”方面特别提出了适时收获的原则。当子实体伞盖完全展开但尚未释放孢子时为最佳采摘时机。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商品价值又能促进母体继续生长新的菌蕾。此外还需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并及时清理田间废弃物,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以上只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实际上整个标准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控制要点,旨在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共同推动这一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