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进行结构安全评价的方法、流程及病害处置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已投入运营的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afety Assessment and Defect Treatment of Shield Tunnel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P6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34/T 310019—2024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为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的安全评估和病害处理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将对规程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已投入使用的盾构法修建的地铁隧道、公路隧道等城市交通隧道的结构安全评价及病害处置。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领域,确保了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盾构隧道:采用盾构机施工的隧道工程。
2. 结构安全评价:通过检测、分析和评估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
3. 病害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修复或加固措施的过程。
这些术语定义清晰地界定了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有助于统一理解和执行。
三、结构安全评价流程
1. 现场调查:包括收集历史资料、现状检查等内容。
2. 检测与监测: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和自动化监测系统获取数据。
3. 数据分析与评估:基于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隧道当前状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4. 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量化其影响程度。
5. 提出建议:根据评估结果给出维护、改造或继续使用的建议。
以上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每一步骤都有据可依,提高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病害处置技术
1. 裂缝修补:对于宽度小于0.2mm的裂缝采用表面封闭法;宽度大于等于0.2mm但小于1mm的裂缝则需采用压力灌浆法。
2. 渗漏水治理:首先查明水源位置,然后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3. 变形控制:当发现隧道存在明显变形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详细勘查后制定专项方案实施加固。
这些具体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验收与维护
完成所有修缮工作之后,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组织验收,并建立长期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开展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问题,保证隧道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DB 34/T 310019—2024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评价到处置再到维护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强调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保障盾构隧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