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基本原则、收容前准备、现场处置、运输、接收检查、治疗与护理、康复训练、放归自然以及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Rescue and Rehabili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234-2024《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4年实施。该标准对陆生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定,包括收容救护的基本要求、设施设备、人员培训、救助流程等。
首先,关于收容救护的基本要求,标准明确指出收容救护机构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与开展收容救护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确保了机构的专业性和合法性,能够依法开展相关活动。
其次,在设施设备方面,标准强调收容救护场所应当分区设置,包括隔离区、治疗区、康复区和放归区等,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生活设施。例如,隔离区需有独立的出入通道,防止交叉感染;治疗区内应设有手术室、药房等功能区域。
再者,人员培训也是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准要求从事收容救护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野生动物生物学特性、疾病防治、急救处理等相关知识技能。同时鼓励定期组织交流学习,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在救助流程上,标准提出了从接收动物到最终放归自然的一系列操作规程。比如,在接收环节要详细记录动物来源、健康状况等信息;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必要时请专家会诊;康复期间则需密切监测其恢复情况直至达到野外生存能力。
此外,对于已经康复准备放归自然的野生动物,标准还特别指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释放,并做好后续跟踪观察,以评估放归效果。
总之,《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为规范北京市范围内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