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设施设备管理、应急处置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文化产业园区的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Title:Fire Safe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Social Units and Key Places - Part 13: Cultural Industry Pa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C8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03.13-2024社会单位和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第13部分:文化产业园区》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文化产业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关于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标准指出文化产业园区应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这包括园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面领导消防安全工作;各部门负责人需对本部门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负责;一线员工则承担具体岗位的防火巡查和初期火灾扑救任务。这种分级负责制有助于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消防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要求
标准强调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各类消防设施设备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灭火器等处于良好状态;每年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并出具书面报告存档备查。此外,在重大活动举办前还应当增加专项检查次数,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三、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度
文化产业园区需制定详尽可行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掌握相关内容。预案内容应当涵盖火警处置流程、疏散路线图、应急通讯方式等方面。同时规定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场所(如展览馆、剧场等),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细化相应措施。
四、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为了增强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园区内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新入职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熟悉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及逃生通道位置;在职员工则需要定期参加复训课程,保持知识更新。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邀请专家授课、观看警示教育片或者开展互动式体验活动等。
五、电气线路敷设规范
鉴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涉及大量电子设备使用,因此特别提出加强电气线路敷设管理的要求。所有新增或改造工程均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禁止私拉乱接电线电缆;对于老化严重的线路应及时更换;配电箱周围不得堆放易燃物品;定期测试漏电保护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以上几点只是该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它们体现了当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手段。希望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认真学习领会这些规定,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