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进行结构安全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病害识别与分级、处置措施及监测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已投入运营的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afety Evaluation and Defect Treatment of Shield Tunnel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10019—2024《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于2024年实施。该标准为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的安全评估和病害处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2 隧道结构变形监测频率应根据隧道所处环境条件、使用状况及历史变形数据确定。对于处于复杂地质条件或受到外界施工影响的隧道,宜提高监测频率至每季度一次;而对于一般情况下的隧道可按年度进行监测。
此条款强调了监测频率的重要性,不同的隧道由于其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的不同,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监测策略。特别是在外部施工可能对隧道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定期且频繁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
7.3.1 当隧道衬砌出现裂缝时,应首先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若裂缝宽度小于0.2mm且长度不超过5m,则可以认为是正常的收缩裂缝,无需立即处理;当裂缝宽度超过0.2mm但不超过1mm,或者长度超过5m但未贯穿整个隧道断面时,建议采用注浆法封闭裂缝,并加强后续观察。
这部分内容明确了不同宽度和长度的裂缝应该如何应对。裂缝是隧道常见的病害之一,正确判断裂缝性质及其严重程度对于后续维修至关重要。通过注浆等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入,避免进一步损害。
8.2.1 在进行病害修复之前,必须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修复方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修复目标、施工步骤、所需材料清单、预计工期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等。
本条规定了编制修复方案的基本要求,确保每个修复项目都有明确的方向和执行计划。这不仅有利于保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监督和评估修复效果。
9.1.1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将所有关于隧道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的相关资料归档保存,至少保存五年以上。
长期保存相关记录有助于追踪隧道的历史变化趋势,为未来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这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便于追溯责任归属。
综上所述,《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从多个角度规范了盾构隧道在运营阶段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旨在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