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进行结构安全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流程以及病害识别与处置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已投入运营的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评价及病害处置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afety Assessment and Defect Treatment of Shield Tunnels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P 54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310019-2024《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地方标准,自2024年实施以来,为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的安全评估和病害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等关键术语。例如,“结构安全评价”是指对盾构隧道在运营过程中结构状态进行检查、分析,并对其安全性做出判断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评价的范围和目的,确保后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评价内容与方法
标准指出,结构安全评价应包括隧道主体结构、附属设施以及环境影响三大部分。其中,隧道主体结构评价需关注衬砌裂缝宽度、错台量、渗漏水情况等指标。对于裂缝宽度的检测,要求使用高精度裂缝宽度仪,且测量结果不得超出设计允许值。此外,还规定了定期巡查制度,要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三、病害分类及处置原则
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将病害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轻微病害可采取日常维护措施,如清理杂物、修补小范围破损等;中等病害需要专业团队介入,制定专项维修方案;而严重病害则可能威胁到隧道整体结构安全,需立即停止通行并组织紧急抢修。标准特别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擅自改变原有结构或随意增加荷载,以免造成不可逆损害。
四、监测系统建设要求
为了实现长期监控,标准提出了建立完善监测系统的必要性。监测系统应具备自动化采集数据的功能,并能够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同时,还应配备预警机制,当监测参数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发出警报。对于新建隧道,应在施工阶段同步规划监测点位布置;而对于已建隧道,则需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监测网络。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解读,更多细节还需参照完整文本深入研究。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