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的结构安全评价方法、病害识别、分析及处置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流程。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已投入运营的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afety Assessment and Defect Treatment of Shield Tunnels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310019-2024《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是上海市发布的关于盾构隧道在运营期间结构安全评估和病害处理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5.1.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置要求
本条文强调了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应建立完善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需具备实时监控隧道变形、渗漏水、裂缝等主要病害的功能,并且要能够及时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具体来说,监测设备的布置应当覆盖隧道的主要受力部位以及容易发生病害的关键区域,如隧道接缝处、联络通道附近等。此外,还要求监测数据的采集频率不低于每小时一次,并且需要有可靠的传输和存储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6.2.1 病害分类及分级标准
此部分明确了盾构隧道病害的分类及其对应的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病害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三个等级。例如,对于隧道表面出现的小范围裂缝,如果宽度小于0.2毫米且长度不超过5米,则被归为轻微病害;而当裂缝宽度超过0.5毫米或者长度达到10米以上时,则升级为严重病害。这样的分级有助于后续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方案,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7.3.1 灌浆加固技术应用指南
针对隧道衬砌结构因长期使用导致的开裂或沉降问题,灌浆加固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手段。本条规定了实施灌浆作业前后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参数要求。首先,在确定需要进行灌浆的位置后,必须先清理干净周围的污垢和松散物质,然后按照设计好的孔距布置注浆孔。接着,选择合适的水泥基或化学浆液材料,并控制好压力值(一般建议保持在0.5至1.0兆帕之间),确保浆液能够充分渗透到裂缝内部并填充空隙。最后,在完成注浆后还需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明显泄漏现象后再封闭注浆口。
8.1.1 定期全面检查制度
为了保障盾构隧道长期处于良好状态,规程特别强调了定期开展全面检查的重要性。这类检查工作通常由专业团队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外观检查、内窥镜检测、超声波扫描等多种方法。每次检查都应形成详细的报告记录,内容涵盖发现的所有异常情况及其可能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维护建议。同时,还要求将这些信息录入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便于长期跟踪管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盾构隧道运营期结构安全评价与病害处置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也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状况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提高盾构隧道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