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南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黎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内容、保护措施、传承与利用要求以及管理机制。本文件适用于海南省内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黎族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
Titl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Part 3: Li Nationality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620.3-2024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范 第3部分:黎族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对黎族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
标准中明确指出,黎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以及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语言文字等。这一分类有助于全面认识黎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清晰的方向。
2. 保护原则
标准提出了“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保护原则。“原真性”要求在修复或重建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风貌,避免过度现代化改造;“完整性”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文化遗产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确保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则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实现长期效益。
3. 调查与记录
对于黎族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记录工作,标准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三维扫描、数字摄影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库。同时,还应重视口述史采集,通过访谈老艺人等方式记录下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民间故事等内容。这些详细的记录不仅有利于当前的研究工作,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4. 教育宣传
为了增强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黎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认同感,标准特别强调了教育宣传的重要性。建议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加节庆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体验项目,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黎族文化的魅力。此外,还鼓励社区举办文化节等活动,让居民亲身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来。
5. 监测与评估
建立定期监测机制是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规定,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保存状况、游客承载量等方面,并且每五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以上就是对《DB46T 620.3-2024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范 第3部分:黎族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