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信息的分类与编码原则、方法及代码结构。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信息的管理、统计、分析和交换。
Title: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Hidden Dangers in Chemical Industry - Part 1: Chemical Indus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707.1—2024《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信息分类与编码 第1部分:化工行业》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化工企业的事故隐患分类和编码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化工行业的企业,用于指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分类、编码及管理。这有助于提高安全隐患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隐患分类原则
标准明确了隐患分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这意味着在分类时需综合考虑隐患的本质特征、可能引发的危害程度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确保分类体系能够全面覆盖各类潜在风险点。
隐患信息分类结构
标准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隐患信息分类框架,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层、类别层、子类别层和具体隐患描述层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规定:
- 基础信息层:包括隐患的基本属性如名称、编号等。
- 类别层:将隐患划分为设备设施类、工艺技术类等多个大类。
- 子类别层:进一步细化每一类下的具体项目,例如在设备设施类下可以有压力容器、管道等子类别。
- 具体隐患描述层:提供详细的隐患描述,便于相关人员理解和处理。
编码规则
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管理,标准制定了统一的编码规则。编码由固定长度的字符组成,每一段代表不同的信息单元。例如,“01”可能表示某一特定的大类,“001”则可能是该大类下的第一个子类别。
示例分析
假设某化工企业在检查中发现了一台压力容器存在泄漏问题,按照标准流程,首先根据上述分类结构确定其属于“设备设施类”的“压力容器”子类别,然后详细描述具体的泄漏情况。最后,依据编码规则为这一隐患赋予唯一的代码以便后续跟踪管理。
通过严格执行这项标准,化工企业不仅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消除安全隐患,还能提升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