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分级分类原则、应用场景及安全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管理,提升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水平。
Title:Guidelines for Graded and Categorized Application of Facial Recognition in Public Pla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应用指南》(DB31/T 1467-2024)是上海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1 数据采集与存储
标准要求在采集人脸数据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不得采集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例如,在商场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客流统计时,只能收集必要的图像信息,而不能记录个人身份等敏感信息。对于存储的人脸数据,需采取加密措施保护,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或泄露。
5.2.1 应用场景划分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将人脸识别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适用于一般性管理需求如安全监控;二级涉及特定人群识别如员工考勤;三级则为高风险操作如金融交易验证。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技术和安全管理要求。比如,三级应用需要更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以及定期的安全审计流程。
6.1.1 技术性能指标
明确规定了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准确率、响应时间等。其中,人脸识别系统的误识率不得超过0.01%,即每10000次比对中错误匹配次数不超过1次;同时要求系统能在1秒内完成单次识别任务。这些硬性规定有助于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7.1.1 法律合规性
强调所有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的要求。特别指出不得侵犯公民隐私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采集人脸信息。此外,还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向公众透明说明数据用途、处理方式等内容。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的一部分重点内容解析,全面理解和实施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整个文件。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一指导性文件的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