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数据脱敏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及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组织在开展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利用过程中的脱敏处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ublic Data Anonymiz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360-2024《公共数据脱敏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公共数据在采集、存储、交换和使用过程中的脱敏操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数据脱敏原则
标准首先明确了数据脱敏的基本原则:合法合规、最小化处理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所有脱敏措施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仅对必要的数据字段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脱敏策略。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患者姓名可以采用部分隐藏的方式如“张”,而在金融交易记录中,银行卡号则应完全替换为随机生成的字符串。
脱敏方法与技术要求
标准规定了多种常见的脱敏方法及其具体的技术要求。对于数值型数据,推荐使用区间划分法或比例缩放法;对于字符型数据,则建议采用替换法、掩码法或加密法。比如,在处理身份证号码时,通常会保留前六位和后四位数字不变,中间部分用星号代替。而对于敏感程度较高的信息如个人手机号码,应当彻底替换为虚拟号码或者通过专用设备生成的新号码。
数据脱敏流程
标准还详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脱敏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施执行以及效果评估四个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哪些数据属于敏感信息以及其敏感级别;设计方案时要结合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脱敏技术和工具;执行过程中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最后还需定期检查脱敏效果以保证持续有效。
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整个脱敏过程的安全性,标准特别强调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以及日志审计等方面的要求。所有参与脱敏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并且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相关数据。此外,每次脱敏操作都需要记录详细的日志信息,以便后续追踪溯源。
综上所述,《公共数据脱敏技术规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南,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帮助企业机构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