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丹参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施用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病虫害防治策略、农药减量措施及增效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丹参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科学用药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ucing Pesticide Use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0/T 68-2024《丹参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规程》是河南省针对中药材丹参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关于农药使用原则
规程明确指出,在丹参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调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控措施,仅在必要时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这一定位旨在通过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障药材质量和安全性。
二、农药减量增效的具体措施
规程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其中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导致病虫害积累;选用抗病虫品种作为基础栽培手段;设置黄板诱虫装置,利用害虫趋黄习性进行物理诱杀;推广使用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发挥其对鳞翅目害虫的良好控制效果。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用量,还能提高防治效果。
三、安全间隔期与喷雾技术要求
规程特别强调了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管理,规定不同类型的农药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时间,确保采收前残留符合国家标准。此外,对于喷雾作业提出了精细化操作要求,比如采用扇形雾喷头以减少药液漂移浪费,控制喷雾压力保持在适宜范围(通常为200-300kPa),并根据天气条件调整施药频率。这些细节有助于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风险。
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病虫害防控策略,规程建议建立健全田间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及时掌握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通过设立固定观察点,记录害虫种类、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天敌种群状况等信息,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同时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无人机遥感监测或手机APP辅助决策系统,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五、培训指导与技术支持
规程还重视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户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活动,普及先进适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知识和技术。同时鼓励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合作研发适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并提供长期的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丹参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规范了丹参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管理流程,既体现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又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