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水面鲢鳙增养殖的术语和定义、水域选择、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收获与运输及质量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大水面鲢鳙鱼的增养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nhancing and Culturing of Bighead and Silver Carp in Large Water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874-2024大水面鲢鳙增养殖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规范大水面鲢鳙鱼的增殖和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从几个关键点对规程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放养前准备
规程要求在放养前需对水域环境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包括水体理化性质、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等。具体来说,水体透明度应保持在25-40厘米之间,pH值维持在7.0-8.5范围内。同时,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确保有足够的饵料基础,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养殖效果。如果水质条件不达标,可能会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二、苗种选择与投放
选择健康无病害、规格整齐的鲢鳙鱼苗种至关重要。规程建议每公顷投放鲢鱼苗种1500尾左右,鳙鱼苗种750尾左右。并且强调了不同规格鱼苗之间的搭配比例,以保证生态平衡。此外,还特别提到应在晴天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投放作业,避免高温时段操作,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质调控、投喂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方面。规程指出,定期检测水体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mg/L,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备。投喂方面则提倡采用优质配合饲料,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投饲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之间。对于疾病防控,规程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定期消毒池塘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四、捕捞收获
当鲢鳙鱼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开始捕捞。规程建议采用拉网法进行捕捞作业,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同时,还规定了最低捕捞规格,即鲢鱼体长不少于30cm,鳙鱼体长不少于40cm。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该规程的核心部分,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鲢鳙鱼增殖养殖体系。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