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立地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伐利用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arge-diamete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DB36/T 422-2024)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杉木大径材的培育过程。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及其解读:
1. 苗木选择与处理
标准指出,用于造林的苗木应来源于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树林或种子园,并要求苗高不低于30厘米,地径不小于0.3厘米。此外,苗木在出圃前需经过严格检查,确保其根系完整且无机械损伤。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质量。
2. 造林密度与配置
造林时推荐的初植密度为每公顷1670株至2220株,具体取决于立地条件。提倡采用长方形配置方式,行距设定为2米至2.5米,株距为1.5米至2米。合理的造林密度可以平衡光照、水分及养分竞争,促进树木均匀生长。
3. 抚育管理措施
抚育工作包括除草松土、施肥灌溉等环节。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抚育,特别是在生长旺盛期增加肥水供给。对于病虫害防治,建议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及时清理枯死或受损植株,保持林地清洁。
4. 间伐与修枝
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9以上时可实施首次间伐,保留目标树种比例不低于70%。间伐强度控制在20%-30%,避免过度干扰林内生态平衡。修枝作业应在冬季休眠期开展,剪去直径超过5厘米的侧枝,以改善树干通直度并降低腐朽风险。
5. 采伐利用标准
大径材培育周期一般为20年至25年。当单株材积达到0.2立方米以上时即可考虑采伐,但必须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留足更新所需资源。采伐后应及时清理现场,防止火灾隐患,并尽快完成新一周期的造林任务。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苗木准备到最终采伐利用全过程中的核心要点,对于推动杉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