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花生秸混合微贮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及贮存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利用花生秸进行混合微贮饲料的生产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xed Microbial Silage of Peanut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947-2024《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为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花生秸秆混合微贮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5.1 原料准备】
此条文强调原料选择的重要性。要求花生秸秆需新鲜无霉变,含水量保持在50%-60%之间。同时指出可添加玉米秸秆、稻草等辅料,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总干物质含量应控制在25%-35%范围内。这一步骤确保了原料的新鲜度和适宜的发酵环境。
【5.2 微生物菌剂使用】
明确指出应选用经国家批准的专用微生物菌剂,每吨原料建议添加量为100g至200g。具体用量需依据菌种活性及原料特性确定,并要求与适量水稀释后均匀喷洒于原料表面。该措施旨在提供有益微生物,促进发酵过程顺利进行。
【5.3 发酵容器与装填方式】
规定了发酵过程中容器的选择与操作细节。推荐使用水泥池或塑料袋作为发酵容器,确保密封良好以隔绝空气。装填时需逐层压实,避免出现空隙,直至达到设计容量的80%-90%,然后立即封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氧气残留,利于厌氧发酵。
【6.1 发酵周期】
指出从开始装填至完成发酵一般需要15天到30天时间,期间需定期检查密封状况。如果发现漏气应及时修补,防止外界氧气侵入影响发酵效果。这一阶段是整个工艺的核心环节,良好的密封性和适当的温度(通常维持在20℃-30℃)对最终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技术参数,还特别关注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性,有助于提高花生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