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优良食味粳稻生态种植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储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优良食味粳稻的生态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Japonica Rice with Excellent Flavo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735-2024《优良食味粳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提高粳稻品质和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品种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具有优质食味特性的品种。例如南粳46、南粳9108等,这些品种不仅抗性强,而且米饭口感好,垩白率低。这一步骤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后续的栽培效果和最终稻米品质。
关于播种育秧,标准提倡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严格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时间。通常每平方米播芽谷25公斤左右,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为宜。这样做可以确保秧苗整齐一致,为高产奠定基础。
施肥管理方面,强调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70%以上,追肥分蘖肥、穗肥两次施用,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30%。氮磷钾比例保持在2:1:1左右,同时注意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如硅、锌等,这对提升稻米品质有显著作用。
灌溉管理上,采取浅水勤灌的方式,特别是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要保持适宜的田间持水量。灌浆结实期则需适当控水,促进根系活力,防止早衰。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排水防涝。
病虫害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合理布局作物、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等。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用药,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此外,还要加强田间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开展统防统治。
收获时机也很讲究,当全田90%以上的稻谷达到完熟期即可收割。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稻米品质。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4.5%以下,以防霉变。
总之,该标准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加工全过程都做了细致规定,旨在通过生态种植技术提高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各生产主体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稻米安全优质。